文章详情

街区动态|走进东门市井,体验一把成都人“安逸”的生活方式

作者:

发布:2024-06-06 14:22:55

阅读:13

随着疫情结束,各地旅游业复苏,游客量迎来井喷式的增长,在此过程中,各地大显神通,积极探索在城市新商圈建设中的文化生态搭建,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新业态丰富市民、游客的商圈消费体验,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标签以达到“出圈”的效果。

图片

成都素来以“安逸”闻名,若想要体验老成都的悠闲生活,一定不能错过“东门市井”。从地铁7号线狮子山站A1口出站即可到达,它与李劼人故居相邻而建。这里灰砖青瓦、古老门板、青石板路,充满老成都风情。

图片

成都的安逸,就藏在一杯杯的坝坝茶里。在成都,喝坝坝茶的地方数不胜数,但很少有像东门市井的坝坝茶那样,充满了老成都的味道。步入东门市井的核心区域——下沉式广场,你会发现在广场的上方和下方,都有老茶馆供人们品味坝坝茶。走进这些老茶馆,点上一杯盖碗茶,坐在竹椅上,品尝着香浓的茶,轻松地聊着天,感受成都人民的热情与友善。在这里,可以观察到成都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他们在巷子里闲聊,孩子们在街头嬉戏,老人在树荫下乘凉,这些平凡而温馨的画面,让人深刻体会到了成都人民的安逸与热情。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忘却了生活的繁忙和疲惫。

图片

街区内不仅可以喝茶闻香,还可以品尝到川内特色美食,体验到糖画、棕编、剪纸、工夫茶等非遗的魅力。随着业态不断丰富,市民、游客行走其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东门市井极力还原老成都记忆与文化的用心,还能随时走进“菱窠”,体验文人学者的生活艺术。

图片

“菱窠”就是著名作家李劼人的故居。1938年7月,为躲避日机轰炸,李劼人在成都东门外的沙河堡修建了一处疏散房子。1939年春天,李劼人举家搬迁至此,因房屋面向“菱角堰”,他亲自在门楣上题写“菱窠”,意指菱角堰边的茅屋。此后,李劼人一直在此居住、生活和写作,直至1962年12月离世。1991年,四川省政府将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自展现李劼人笔下市井生活的文创园区“东门市井”于2019年比邻而建以来,“菱窠”也日益热闹,成为成都新晋“网红”打卡地。“菱窠”旁,公馆建筑群、下沉集市广场、铺板小馆、老式茶铺等具有老成都街道特色的场景,被还原在了“市井”的街道区中。街区内“菜市坝”“天回镇”“邓幺姑”等出自李劼人先生作品《死水微澜》中的名字,也勾起老成都人的回忆。东大街赶集场景的浮雕艺术墙,传统民间“十八艺”的雕塑,篾匠、打铁匠、捡瓦匠等曾存在于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也让人仿佛穿越到那段历史。

图片
图片

在下沉式广场的旁边,至今仍然为老手工匠人保留了一席之地。在这里,采耳、剃头、擦鞋等传统手艺得以传承,成都的老街巷文化得以保存。这里静待着那些不想遗忘或是想留住这些传统文化的人们。

图片
图片
图片

历史场景被延续的同时,消费场景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据了解,在传统文化街区的打造上“东门市井”还融入了互联网下的新零售模式。

运用线下实体场景打造+互联网新零售的互补模式,实现消费者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下单全园区的商品,街区内所有商家共享客人,大型餐饮取消凉菜和小吃,共享小吃一条街,财务和后勤系统集中在一个app上,方便消费者买单,精简财务和后勤人员。东门市井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验板块,将美食集群和文化街区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商业地标项目。

图片
图片

东门市井的火爆不仅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还为成都旅游业增添了新的亮点。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成都旅游,体验成都人“安逸”的生活方式。这无疑为成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东门市井作为成都市锦江区的一张新名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成都人“安逸”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处了解成都历史文化的好去处,也为成都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东门市井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成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